2025 錄音: 我的童年

AI custom autofill
在這篇文章中,我回顧了我的小學生活,探討了成長過程中的空虛感和對友誼的困惑。從與同學的衝突到對自我認知的探索,每一個回憶都讓我深思。這段旅程不僅是對過去的反思,更是對自我需求和社交行為的質疑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開始理解這些經歷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,並啟發了我對人際關係的重新思考。
Tags
Life
Published
July 25, 2025

一段不堪回首的校園往事

在我的人生定義中,真正面對空虛的次數不多,但每一次都極其深刻。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,是在小學四、五年級的時候。當時班上有一個男同學,為人粗魯又偏激,全班基本上都不太喜歡他。小三那年,我的人生中發生了一些事情,會有很多不同的議題。

走廊上獨自的哭泣

到了小四,我與那位男同學的衝突加劇了。我已經不記得具體是怎樣開始的,是他罵我,還是說了我什麼,但我只記得那種極度不開心的感覺。我一個人跑到學校的走廊上,也許是去廁所的路上,就那樣哭了起來。我忘了為什麼哭,只記得那種無助和傷心。

反擊的幼稚:創辦「6C日報」

小五那年相安無事,但到了小六,我為了反擊,做了一件現在看來很幼稚的事。我用 Wix 和 WordPress 創辦了一份名為「6C日報」的網上報紙,專門用來發布關於他的八卦和虛假新聞來抨擊他。我當時的目標很簡單,就是想讓他難堪。我甚至記得,他當時也創辦了一份叫「一報」的刊物來還擊。我當時擷取了很多畫面,比如「女班長」、「男性女黃蜂」等等,現在想來,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用這些名字。

孤立無援的感受

這個衝突的後果是,我感覺自己被全班孤立了。那段時間,我覺得沒有人站在我這邊,沒有人理解我。小學最後一年,我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度過的。雖然表面上看似平靜,但那種孤獨感卻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裡。

獨處的定義:一個人的午餐

升上中學後,這種孤獨感並未消失。我對「朋友」的定義很高,很難將普通同學視為可以交心的朋友。所以,在我的世界裡,沒有那種可以一起玩樂的親密夥伴。從中一開始,我選擇了一個人吃午飯。這是我主動的選擇,因為我渴望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。我可以自由地去大家樂、大快活,或任何我想去的餐廳,而不需要遷就任何人,也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。

情緒的潰堤:巴士總站的迷惘

中學時期,有一次我的情緒徹底崩潰了。那天在慈雲山中心的巴士總站,我突然停下腳步,腦海中一片空白和混亂。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、該做什麼,只想有一個不被打擾的私人空間,不想看見任何人,也不想理會任何人。我很害怕,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,怕他們在背後議論我。

無止盡的循環與內心的耗竭

從中二升中三的那個暑假開始,我陷入了一種奇怪的循環。從八月到隔年的三、四月,我會持續地沉溺於一些耗費心神的行為。這個過程不斷重複,讓我感覺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都被掏空了,變得極度空虛。

對世界的重新審視

起初,我以為是自己充滿負能量,而這個世界是積極的。但經過這幾個月的沉澱,我發現,或許是這個世界本身就很累。每個人都戴著面具,努力扮演著「正常」的角色,但內心可能都一樣疲憊。我開始質疑所謂的「正常」,例如為什麼在香港,家長接送孩子放學會被視為不尋常,但在內地卻是常態?為什麼我們總要被一個固定的框架所束縛?

與體制的抗爭:那些微不足道的對錯

這種被評判的感覺,讓我想起小學時的一些經歷。有一次,老師因為我寫的「分」字,上面「八」的一撇沒有高過另一捺,就判定我寫錯,甚至指責我態度不好。還有一次,我的功課明明有媽媽幫忙檢查,老師卻說錯漏百出。那時我成績不差,但在功課方面卻屢屢受挫,這讓我感到非常委屈和不解。

結語:在迷茫中尋找方向

回顧過去,從小学到中学,我的人生似乎充滿了掙扎與迷惘。我的目標是2028年的DSE,但有時依然會感到前路茫茫。這段經歷,或許就是我與這個世界互動時,最真實也最痛苦的寫照。
 
此篇文章經由 Gemini 基於錄音內容生成
Reviewed by mmw1984 @14/8/2025